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十四五”新征程,陕西渭南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加速突围,举全市之力“硬核”推进工业倍增计划。
2021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2位,推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跃居陕西省第一方阵。2022年上半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工业发展态势平稳向好。
渭南市市长陈晓勇说,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和韧劲,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升级,争取到“十四五”,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达到5000户和1000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从短到长 产业链条加速成长
2021年初,渭南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精准招商为抓手,以园区发展为依托,提出要在全市打造三个“工业集群”的远景规划:3个千亿级的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工业产业集群;5个500亿级的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工业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100亿级的“353”工业产业集群。从而全力推动全市产业链条的加速成长。
钢铁是渭南传统优势产业,起步早,基础好。被称为“钢铁之城”的韩城作为渭南钢铁产业的聚集区,按照工业倍增计划要求,聚焦“千亿级钢铁产业基地”目标,加快钢铁前后端产业链布局,引进了年产300万吨的友发钢管项目。
“我们打通了全产业链条,主要依托龙钢公司的70万吨产能,发展钢铁的深加工产业。”该公司董事长徐广友介绍,友发钢管投资1亿元,建设涂塑、钢塑复合管车间,扩建焊管车间和环保车间。建成后,不仅可以增加25亿元产值,还将实现钢管产品链高端化升级,拓宽钢铁的后项产业市场。
2022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一个“聚”字,提出全面实施“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图谱,指导各县(市、区)主动融入23个省级和15个市级优势产业链。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渭南市还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向高质园区集聚,构建以渭北工业集中区为核心,以韩城、蒲城、富平、大荔为重点发展极,其他县域工业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一核四极”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除了日益成熟的钢铁产业集群外,渭南高新区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20余家,形成了钣金焊接、结构件加工、整车组装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获批陕西省唯一装备制造(增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富平县全面推进奶山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落户富平高新区;蒲城高新区已形成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初步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
对于未来的发展,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说:“我们还将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渭融合等机遇,打造渭南高新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等融合示范园区,持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融合持续深化,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达到5000户和1000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从有到优 招商链条持续延伸
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排头兵,可以领跑整个产业发展。
2021年以来,渭南市围绕“353”工业产业集群,确定了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链,能源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等产业链条,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紧盯目标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有效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精确招引。
围绕动力电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渭南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渭南市近年来先后引进了越博动力、星美电池、超安易能等龙头科技企业,为汽车产业集群延链注入了强势动能。总投资19.5亿元的达刚控股渭南总部基地项目成功落户,为渭南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型奠定了基础。
筑巢引凤招大商。渭南市委市政府还紧盯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黄河金三角等区域,高质量策划系列线下、线上招商引资活动。2021年,长江精工等273个项目在渭南签约落地,到位资金突破1500亿元。2022年5月16日,渭南市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订了氢能源和智能制造、法士特配套产业园等34个总投资达267.19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
聚焦主导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通过一个企业,引来一批企业,壮大一个产业,渭南市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老到新 科技创新催生动能
“与北人印机共同申报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亮说,该公司生产的电脑自动套色控制系统、印刷质量监测系统、电子轴控制系统三大类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的60%至70%,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渭南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小升规”计划,常态化更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释放产业活力。2021年,渭南全市共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47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200家。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在解锁“卡脖子”难题中,创新功不可没。此外,在渭南市落户的麦可罗生物科技公司获评国家第一批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新增木王科技、拓日新能源、澄合煤矿机械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石羊长安花、北新建材等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做好科技创新引领型项目的同时,渭南市也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门钢铁有限公司对原有的4座60吨转炉实施升级置换,海燕新能源有限公司焦炉烟气脱硝项目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2021年渭南市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近22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远超国家规划确定57%的要求,实现产值180亿元,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5家。
从优到精 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2022年6月30日上午,正威新材料(渭南大荔)纳米谷产业园,纳米润滑油项目两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整机试产成功。据了解,本次建成的两条生产线每条最大产能为每小时28吨、年产润滑油1万吨,预估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
谈及项目建设进展及周边服务,该公司总经理常惠茹忍不住点赞说:“大荔县专门成立了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包联包抓,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深度参与项目推进的每个环节,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推进得非常顺利。”
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重商、安商、亲商”渭南名片。渭南市对招商企业提供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在项目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渭南速度”。
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渭南市全面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采取“容缺办理+承诺制”的办法,最大限度压时限、缩环节、减前置、优流程,企业开办用时压减至2个工作日。
线上线下结合,多渠道助力企业成长。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为企服务体系,线上,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梳理推送工具包、政策包287项,热点关注718条;线下,渭南市工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开展企业家沙龙、政策解析等系列益企活动,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下一步,渭南市将把工业稳增长摆上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走深走实,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和韧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渭南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升级,全力推动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陈晓勇说。